首页 > 热门资讯 > 京津冀洪灾的互联网平台筹款观察(第一期)
京津冀洪灾的互联网平台筹款观察(第一期)发布日期:2023-08-18

7月29日至8月1日,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携丰沛水汽北上,受到华北北部“高压坝”拦截,加上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地形抬升等共同作用,京津冀地区出现一轮历史罕见极端暴雨过程,引发了洪涝和地质灾害。


我们于上周五(8月4日)对互联网筹款平台的公众筹款项目做了基础扫描,目前有一些阶段性、初期的观察,今天与行业伙伴一起分享。如果您对该议题有新的洞察,欢迎通过后台留言、评论区与我们分享讨论。我们也将持续关注这一议题。


1.png

截至8月7日18:00,共有18个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互联网平台)上线了超过150个洪灾相关筹款项目,累计筹款超过9000万元,捐赠人次超过500万人次。


2.jpg


部分观察


1、从筹款项目的数量和时间看


  • 通过腾讯公益、阿里巴巴公益、支付宝公益、字节跳动公益、微公益上线的洪灾筹款项目数量超过100个,占所有项目的7成以上。

  • 绝大部分筹款项目是在7月底8月初上线,仅10余个项目是长期项目,或者在今年6月进入汛期后上线的项目。


2、从筹款项目的使用说明看


  • 筹款项目的善款使用说明中,大部分集中在①救援系统的支持,比如救援设备补充、救援人员保障;②援助受灾居民食物、寝具、卫生用品、帐篷、安置点等物资等。

  • 上线的筹款项目中,三分之一的项目在预算中包含了灾后恢复/重建内容,仅极少量项目预算包含防灾、减灾、备灾。


3.jpg


3、从受灾地区的公益组织观察


  • 在所有上线的筹款项目中,能检索到的河北本地机构是:河北慈善联合基金会在开展互联网公众筹款。此外,我们还检索到:北京市门头沟区慈善协会在开展互联网公众筹款,这是为数不多灾情发生地的区级慈善协会。


4、从各地慈善会的筹款项目看


  • 非受灾地区的慈善会、慈善联合会(如苏州市慈善基金会、广东省慈善总会、重庆市慈善总会等)上线了多个筹款项目,在这些项目详情和预算显示,应北京、天津、河北慈善总会需求,为受灾地区提供慈善救助支持。项目所筹款款项将通过公对公打款方式,统一打款至北京、天津、河北慈善总会账户,并由这些组织管理和使用。


5、从平台的集合页面观察


  • 约三分之一上线洪灾项目的平台通过集合页面呈现所有项目。在这些集合页面中,有不少其他地区中小型洪灾的筹款项目也在其中。如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于7月28日在支付宝公益平台上线了“驰援四川防汛救灾”,是针对7月26日四川古蔺县发生的洪灾救灾项目。


4.jpg


以上这些不完全统计

以及局部观察,我们发现

1、河北热度呈波浪式上升


从微信指数看,京津冀的热度上下速度都非常快。而河北洪灾的热度呈现出波浪式上升动态。这也是为什么经历过一个周末后,腾讯公益平台在8月7日傍晚的总筹款额已将近3400万元。而周五傍晚,这个总数为1500万元左右。


根据过往的经验和规律,灾害慈善筹款的窗口期十分短,在洪灾发生后的紧急响应阶段是捐赠高峰期,随着话题热度与公众感性捐赠热情的下降,筹款速度将逐步放缓。

1.jpg

2、媒体报道力度影响公众行动


京津冀洪灾已过去将近一周,8月7日上午,我们在多个门户网站、媒体APP中检索,京津冀洪灾,尤其是河北洪灾的资讯仍在首屏显要位置。其中,我们还观察到,以上海东方卫视为例,已经连续多日在每天18点的新闻中,前20-30分钟全部播报本轮洪灾的新闻资讯。进入汛期以来,多地都遭遇了暴雨洪灾。其中,重庆在7月遭遇了多轮暴雨和洪涝灾害。但灾害议题能否引起更多公众关注,基本取决于媒体的报道力度。


2.jpg

3、中小型灾害公众筹款仍很难


在本轮京津冀洪灾的公众筹款中,多个互联网平台均上线了集合页面,而这些页面中,有许多其他地区的中小型灾害项目,这些项目通过集合页的方式获得了更多关注。在没有热度、热议的中小型灾害中,公众筹款仍然非常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8月6日2时33分在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8月6日10时,水利部将针对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的洪水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


2.png

灾害议题在过去有季节周期,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强发已无法逆转,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随之高发、频发。灾害议题如何与公众沟通,灾害项目如何开展公众筹款,都是公益慈善组织需要在未来思考、攻克的问题。


就目前的第一期观察来看,大部分筹款项目仍聚焦于紧急救援、物资援助等行动。用于防灾、减灾、备灾的项目,未呈现出明显增长。然而,救灾在一线,备灾在日常。“灾后恢复与重建阶段所需资源一般是紧急响应阶段的3倍,而在防灾减灾领域每投入1美元,能够在灾害紧急响应阶段少投入6-7美元。”虽然具体的数值会因为不同的灾害类型与地区而变化,但这一比例是该领域组织普遍采用的测算均值。


今天,我们再次将2021年的一份战略性捐赠参考,向行业伙伴呼吁:


为回应当前国内严峻的洪涝灾害形势,更好助力社会资源支援受灾地区与群众,基金会救灾协调会、方德瑞信、资助者圆桌论坛联合梳理国际灾害领域经验与教训,并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本土情况,为关心本次灾害的企业、基金会、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与慈善家们提出以下战略性捐赠倡议参考建议:


一、关注紧急响应救援阶段的捐赠/资助者


(1)除了覆盖舆论关注度高的地区与人群,建议社会资源倾斜向在舆论中失语的、但实际存在大量需求的乡村区域、不擅于使用智能机的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或残障人群、大病患者等特殊需求;

(2)除了常规救灾物资捐赠,建议考虑更多捐赠/资助非限定资金,供一线行动者根据前线的实际需求使用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灾情;先满足紧急响应状态的救灾需求,再后续追踪与披露;

(3)为受灾害影响的居民提供资金支持而非仅仅物资支持,是已经被实践验证的必要、有效的捐赠策略;即便是对于能够获得保险赔付或政府补助的受灾人而言,款项到位需要一定时间周期,灾害期间也需要资金周转。


二、计划投入大额捐赠的捐赠/资助者


(1)请耐心对待资金使用规划,按实际需求分配资金,切忌盲目要求快速执行以避免造成过度反应、资源浪费,甚至对紧急响应阶段工作造成干扰。


(2)灾害响应与管理领域常年存在认知不对称的问题。普通公众往往认为紧急救援最需要资金,因此往往会对资金使用的速度施加舆论压力。但要求所有社会资源都花在紧急救援阶段将导致更严重的问题——政府资源需要投入在耗资巨大的通讯、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重建与医疗卫生上,如缺乏社会资源的补充支持,劫后余生的人们在热点褪去后需要面临漫长的现实的灾后生活如何恢复,家园如何重建,心理创伤如何疗愈等问题。


(3建议尊重灾害响应与管理领域各阶段实际需求,按照紧急响应——灾后恢复与重建——减防灾与备灾规划资金投入计划。尤其当舆论热点过后,灾后恢复与重建更需要资金投入的支持。


三、常年关注与支持社会议题的捐赠/资助者


灾害发生、尤其是重大灾害发生,会导致社会基础设施失灵、原系统秩序崩坏,任何处于该系统与秩序下的个人与组织都会受到波及。因此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本身并非专业边界泾渭分明的议题领域,需要融入社会系统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在当前气候变化形势严峻、极端天气与灾害频发的挑战下,更需要所有资助方的长期关注


从各自关注的议题角度切入,资助者可以考虑在常规工作中纳入减防灾视角,开展更多交叉型项目以回应系统性的减防灾需求,尤其是医疗、环保、教育、针对不同弱势群体(如残障、儿童、老人等)等领域的资助者。


四、关注区域发展与基层治理的捐赠/资助者


从地区角度切入,可以更多关注本地应对灾害能力的提升,包括:


(1)支持社区自组织:灾害发生后,社区自救与互助力量是第一响应者,只有受过实践训练、有组织化经验的社区储备力量,才能在紧急时刻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2)支持在地社会组织:除了在日常提供各自业务范围的专业服务,在紧急情况下,在地社会组织在资源整合、相关方协调等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持在地社会组织基于原有业务融入减防灾教育或具体工作,能够有效支持韧性社区与韧性城市的建设;


(3)支持建立本地备灾资金池和仓库:确保灾害发生第一时间有灵活的资金、有物资可以调配使用。


五、关注灾害响应与管理领域,以及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的捐赠/资助者,以及有足够算力的互联网大厂们


紧急响应阶段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实现瞬息万变的灾情需求与救援资源的匹配。灾情信息需要有畅通的渠道与稳定的技术支持,以实现采集、筛选、整合,并将千头万绪的碎片化信息与救援资源相匹配。救援资源需要有配合默契的协调机制,政社协同需要有强有力的协调网络。灾害响应与管理领域的行业基础设施亟需投入与迭代。




东北洪灾仍严峻,京津冀洪灾的救灾行动还在继续,多地已转入过渡安置阶段,消杀、清淤工作正陆续开展。我们也将持续关注本次洪灾的筹款情况。


灾害无法预知,更无法完全避免,我们能做的是在日常多做一些准备,并且汲取每一次行动的经验,不断完善应对策略,不断面向更多公众传递如何应对灾害、如何重视在日常的备灾、防灾、减灾。


Copyright © 2017 方德瑞信公益筹款 沪ICP备1801897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4857号
公益行业筹款资料库